2020年11月20日《河南日報》第5版
“長江學者”李運富
在漢字發(fā)源地構筑漢字文明高地
本報記者史曉琪 本報通訊員李艷麗
“河南是文字的故鄉(xiāng),他認定在這兒能大有作為。他是真正來鄭大做事的。”
“他經(jīng)常工作到深夜兩三點,遠比三四十歲的年輕人還要投入,而這種投入是為了集體的事業(yè),不是為了他個人?!?/p>
“我們的論文總是被李老師改得密密麻麻的,改得讓我們臉紅?!?/p>
“李老師吃穿用都非常樸素,不舍得為自己花錢,可他卻長期資助一個貧困學生。”
“長江學者”、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李運富,在同事、學生眼中就是這樣一位專注投入的學者、又親又嚴的師者。
“相傳創(chuàng)造八卦符號的伏羲、創(chuàng)造文字符號的倉頡都生活在中原地區(qū),第一個研究漢字形義系統(tǒng)的許慎是河南人,第一個系統(tǒng)整理小篆字體的李斯是河南人,漢字教科書的編寫、漢字書法藝術的形成等都肇始于河南?!?1月16日,李運富感慨道。
在漢字發(fā)源地構筑漢字文明高地,培養(yǎng)更多漢字學人才,是李運富最大的心愿。李運富曾長期供職于北京師范大學,于2014年獲評教育部“長江學者”特聘教授。2016年,年近60歲的他拒絕了國內(nèi)多所知名高校的高薪聘請,作為特聘教授走進鄭州大學,踏上圓夢之旅。
目前,除了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,李運富還擔任著教育部、國家語委科研機構“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”主任、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,是中原歷史文化一流學科中原文化方向科研帶頭人。為了擔好這副沉甸甸的擔子,四年來他絲毫不敢懈怠,既帶領團隊潛心科研,又大膽創(chuàng)新培養(yǎng)學生。
來到鄭大后,在學校的支持下,李運富首先著手創(chuàng)建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,又以此為基礎,于2019年成立教育部、國家語委科研機構“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”。該中心堅持大語言文字工作布局,服務國家語言文字事業(yè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需求。為紀念殷墟甲骨文發(fā)現(xiàn)120周年,推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甲骨學研究,2018年,教育部、國家語委牽頭籌備有關紀念活動,當時“漢字文明傳承傳播與教育研究中心”剛剛獲批,李運富主動請纓,帶領團隊承擔了編撰紀念圖冊的重大項目。時間短、任務重,一年多時間,中心全體成員傾心投入,克服重重困難,最終完成了巨著《甲骨春秋——紀念甲骨文發(fā)現(xiàn)一百二十周年》。
漢字的傳播也是文明的傳播,李運富積極提升漢字研究的國際影響。他倡導與境外院校和研究機構合作,牽頭籌建“跨文化漢字研究聯(lián)盟”,目前已有德國、法國等國家的11家單位加盟;他主辦首屆、協(xié)辦第二屆跨文化漢字國際研討會,并開辦跨文化漢字高端論壇;他提出了跨文化漢字研究理論,目前已形成趨勢。
不到四年時間,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在李運富的帶領下異軍突起,已成為中原大地上漢字學研究的新高地,在國內(nèi)外具有廣泛影響力和知名度。
為了培養(yǎng)拔尖人才,李運富實施了文字學專業(yè)“強基計劃”,成立古文字特專班,采用“一制、二專、三化、四通”的模式專門培養(yǎng)?!耙恢啤奔磳熤?,導師要從學生的思想、品行、學識、專業(yè)等各個方面進行培養(yǎng);“二專”一是專業(yè)定向,學生要立志終身從事古文字研究,二是專業(yè)課程,學生除了文學院基礎課程,還要多學古文方面的知識;“三化”即小班化、個性化、國際化;“四通”一是本科、碩士、博士要連通,二是文理要打通,三是文史哲要融通,四是學習和科研、校內(nèi)和校外要兼通或者互通。
李運富還特別看重學生的創(chuàng)新意識、質(zhì)疑精神。他常說:“我們到大學來學習,不只是接受現(xiàn)有的知識,還要知道這些知識是怎么產(chǎn)生的,要學方法、學思路,然后自己去創(chuàng)造知識。有了質(zhì)疑精神、創(chuàng)新能力,再持之以恒,必然學有所成?!?/p>
媒體鏈接:http://newpaper.dahe.cn/hnrb/html/2020-11/20/content_457312.htm鄭州大學版權所有,禁止非法轉載!2020-11-20 09:04:54